湖北日报:跨过索道访渔山

记者 李彦睿 通讯员 陈勇

渔山村,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的一个偏远山村,与湖南省桑植县淋溪河白族乡交界。

2012年以来,本报《15年,峭壁上的守望》、央媒《一个人的索道,悬崖上的坚守》等报道让这个山村“火”了。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该村,感受变化中的山村。

索道见证历史,机耕路破解出行难

站上600多米高的绝壁边缘,迎着山风,弯腰挤进约三尺见方的“铁篮子”,再朝着对岸1000多米外绝壁大吼几声“可以出发了”。“吱哑吱哑……”笨重的铁篮沿着索道,慢慢向对面峭壁靠近。

壮着胆,看脚下,600多米深的峡谷底部,10多米宽的溇水河像一条细线。

“原来没有索道,老百姓要走河里,一上一下要两个多小时。河上没有桥,一涨水就与世隔绝。”村民张建新说,索道启用于1997年,净跨700米。该村200多名村民的物资进山,特产进城,都要走索道。

最初的索道是单股钢缆,“铁篮子”晃得厉害。

2013年,该县又筹资为索道增设钢缆、加固铁篮。同年,一条机耕路掘进渔山村,村民终于可以绕开索道乘车出行。

“外地的探险者一批批地来。”村民张新建说,2013年以来,索道成了都市探险者的目的地,每年“五·一”“十·一”期间,等待乘坐“铁篮子”的队伍排成长龙。

村里一天比一天好,安置户申请回迁

见到七组村民向芳桃,她正打扫庭院、喂鸡。

“差点就回不来了。”向芳桃笑着说,2015年,村两委征求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她毫不犹豫选择离开渔山村,搬到乡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

“安置方式确定了,就不能随便改。”向芳桃介绍,那时候选择离开,是觉得渔山村太偏僻,生活不方便。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出资修了水泥路,公路通到家门口,出行方便。她在渔山村有8亩土地,还有几十亩山林,可以种茶、养鸡,喂猪、栽树、养蜂,挣钱的门路很多。尤其是索道出名后,每年有很多外地客人慕名来此观光探险。

“他们在村里吃,买鸡蛋,连路边上的金银花都买走了。”向芳桃说,看着渔山村一天比一天好,她一天比一天纠结,总担心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好在邻居老王想搬到集镇住,我才能有回来的机会。”向芳桃得知原定分散安置的老王想搬迁后,立即和老王商量,她回村里生活,老王一家则住上了集镇上本属于向芳桃的集中安置房。

土特产成香饽饽,山乡妹开始做“微商”

“3月底才开始做电商,椿芽只卖了300多元,野葱卖了2000多元。这段时间,山胡椒就收入4000多元。”亮出自己的微店“萌开源”,村民张静掩饰不住自豪。

“在外面打工,每个月也才三四千元。”张静说,她以前一直在外务工,看到家中亲朋在朋友圈晒美食特产,萌生了自己开微店的想法。

渔山村森林覆盖率80%以上,山中盛产椿芽、野葱、山胡椒、马铃薯、蜂蜜等特产,山货市场前景广阔。“渔山村太偏了,卖山里货,以前想都不敢想。”张静说,以前肩挑背驮的时候,根本不敢想网店、微店的事。

公路在硬化,移动信号全覆盖,渔山村与山外的距离一天天拉近,返乡的人越来越多,带回的,更有在外攒下的经验和人脉。

“饶卓奎以前当厨师,去年回来养牛。”张静介绍,山里生态好,传统方法养牛也是个好门路。2016年,饶卓奎挣了4万多元。

“我这几天正准备电商平台的资料,估计半个月能够拿下来吧。”张静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