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家园新--鹤峰县政协驻村工作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入户水泥路四通八达、农家庭院错落有致、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深秋时节,穿行在鹤峰县五里乡紫荆村,一处处好风光映入眼帘。

今年,鹤峰县政协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任务,狠抓环境颜值提升、注重特色农业发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催开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文明、和谐之花。

基础设施夯实发展“硬支撑”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的“哲理”放在现在的紫荆村依然管用。

连日来,紫荆村二组村民王慧兰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工人在入户路旁砌花坛。

“现在村里到处都被打扮靓丽了,我不能拖后腿。”望着不远处已拓宽的组级路,王慧兰坦言道。

“她家个个都是明理的人。”说起王慧兰一家,村党支部主任万革文竖起了大拇指。

8.1公里的产业入户路建设,组级路面修整、拓宽,100个美丽庭院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是县政协今年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道路加宽,势必要占山占地,有村民只顾眼前利益,总是不乐意甚至反感。

“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我们必须支持。”由县政协组织的院坝协商会在村里举行,王慧兰第一个站起来说道。路从家门前过,占用面积0.5亩,她没有丝毫怨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纷纷积极响应,无一提出异议。道路顺利升级后,昔日错车要倒车几百米的地方,如今却几乎不用踩刹车。

路通,则观念通、万事通。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许存鸿介绍,产业入户路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等项目总投资421万元,其中财政支持235万元。村民通过让山让地、投工投劳、线上线下捐款等方式,自筹资金186万元,占总投资比例的44%。

政府推动,民间响应,美丽庭院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行动,各个屋场边角地、废弃地都变成了“小而美、小而乐”的乡村美图。

村民邹世霞宽敞的庭院里,各种鲜花正在草坪热烈绽放,挺拔的景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圆润的鹅卵石铺满小径,还有可供聊天、下棋的石桌椅等,整个庭院显得十分典雅、优美,成为一家人休憩的好去处。

村舍周边的花花草草,从星星点点连成片、汇成景。村民形成了与过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每逢茶余饭后,村民们就围聚院落,聊聊家事,其乐融融。

文明新风提升乡村“软实力”

“走,一块儿去广场玩去!”深秋傍晚,紫荆中心广场已是热闹非凡,村民们散步闲聊、健身锻炼、跳广场舞……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已经成为村民们休闲消遣、商量大小事务的“打卡点”。

许存鸿介绍,村里活跃着“围鼓”、狮子舞、彩龙船、皮影戏、蚌壳精等多支群众文化队伍,平时以跳广场舞为主。

王晴是紫荆红色文化演出队的队员。她说,今年元宵节,演出队接连4天串门,为集镇居民送舞狮节目,深得大家喜爱。

爱好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文化广场已经不能满足村民所需。今年,紫荆村采取“财政拨款+自筹”的方式,筹措资金84.5万元,在人户相对集中的区域新建2个广场,辐射全村4个组1200余人。广场命名突出“紫”的元素,分别冠以“紫薇”“紫宛”等花名,寓意乡村像鲜花一样美丽绽放。

目前,一个广场已竣工验收,另一个正在铺设塑胶运动场,出门即能健身。村民乐到心坎,“家门口就有耍的地方,老少爷们都很满意。”

如此怡然自得的生活,脱俗于都市繁华,乡村不再是单调的一日三餐与麻将声,生活中有了更多让村民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时尚之风吹遍曾经封闭的乡野。

如今,王慧兰除了捣鼓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园林,美化打扮主干道外,在她的带动下,还让村民从“站在一边看”到主动加入,紫荆村拥有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每当清理整治田间地头、村口、路口等场所环境卫生时,都能看到村民们自发参与,真正形成了干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村支“两委”与帮扶工作队持续完善“村民文明公约”“村训”“村规”,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办法,规范村里人的行为准则。“以前村里办红事和白事,讲排场、比阔气,村民们经济负担重。现在大家都按公约村规简办,乐得轻松。”文明而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活方式,已经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村里人的生活中。

紫荆村,这个曾经缺乏活力的贫瘠村,已然成为生机勃勃、宜居宜游宜业的和美乡村。

特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10月24日,湖北省鹤峰县鑫益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紫荆村一组村民周德玉正和20多名村民一起挑拣、清洗箬叶。

“天气好,我就上山打箬叶。下雨的话,我就在这里分拣箬叶。”周德玉忙中有乐,有时一天可挣得500元,一年下来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周德玉一辈子的骄傲就是在箬叶上摸爬滚打了10多年,并用这份收入把女儿从小学五年级送到了北京大学读书。

紫荆村生态资源丰富,盛产箬叶,可采摘面积近5000亩。路畅了、水有了、网快了……曾经制约紫荆村发展的诸多“瓶颈”逐一被破解,村支“两委”与帮扶工作队聚焦茶叶、箬叶两大主导产业,引领村民发展茶园面积1650亩、“野转家”箬叶300亩,用“叶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52岁的村民王凡平大胆尝试,成功发展人工种植箬叶7亩。走进他的种植基地,只见山林间到处长满了青翠的箬叶。微风吹过,荡漾起阵阵绿色的波浪。

“自己种植的箬叶比长在山上的更容易采摘,每亩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王凡平扳起手指头算起账来。人工种植的箬叶采完后,夫妻俩便上山采摘野箬叶,每天能采100余公斤,收入近1000元,常常一季采摘下来收入达万元,另外,还发展了8亩茶园,每亩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一年仅这两项收入就可达10万元。

乡村之美,美在天蓝水碧、美在乡风文明、更美在产业兴旺。万革文介绍,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元。其中,脱贫户收益达1.2万元,真正实现了民富村强。

来源:云上鹤峰 特约记者:汪正玺 牟韬

一审:徐宁 二审:向丽莉 三审: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