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之下,踏入鹤峰县下坪乡,一幅美丽田园画卷映入眼帘:月半湾大闸蟹养殖基地里,蟹苗灵动地穿梭于澄澈的水中,活泼而欢快;从留驾村标准化养牛场到葡萄架下,两根拇指粗细的沼液管静静地隐匿其间,悄无声息地输送着生命的养分;堰坪村的百亩茶园中,茶树在沼液的悉心滋养下,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满是丰收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蓬勃兴起,鹤峰县下坪乡积极探索生态种养“微循环”模式,着力破解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难题,蹚出了一条资源循环、产业共生、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3年以来,下坪乡生态种养“微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收益3020万元,这份亮眼的成绩见证了他们探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蟹-稻-鱼”立体农经 生态链上“金玉满仓”
4月9日,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下坪乡月半湾大闸蟹养殖基地,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基地负责人李丰臣,这位在水产养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把式”,正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关键工作中——处理刚从江苏省阳澄湖空运而来的蟹苗。
只见李丰臣神情专注,手中的动作有条不紊。他先是将蟹苗小心翼翼地从运输箱中取出,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盐水池中,仔细地进行杀菌消毒。
“这一步可马虎不得,只有把病菌都消灭干净,蟹苗才能健康成长。”李丰臣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眼神中透露出对这批蟹苗的重视。
完成消毒后,李丰臣又通过精密的设备精准把控水温,确保蟹苗能够平稳地度过适应期。
“水温的变化对蟹苗的影响很大,必须得精准控制,让它们适应咱们这儿的环境。”李丰臣说。
准备工作就绪后,一只只活力满满的蟹苗被李丰臣轻轻地倒入蟹塘,水面瞬间荡漾起层层欢快的涟漪。
“ 这批蟹苗入田后,基地后续还会在稻田间投放适应当地水质的海鱼、海虾,为蟹苗打造天然的食物库。”李丰臣轻轻托起一只青背白肚的蟹苗介绍,同时5月也将开展水稻插秧作业,加速构建起“蟹食鱼虾、鱼虾肥田、稻护蟹群”的立体循环系统。
当前,该基地已累计投放蟹苗4万多只,待到金秋十月将迎来“稻香蟹肥”的丰收盛景,预计年内综合收益可达20万元左右。
“牛-沼-果”立体循环 海拔落差淌出“硒”望产业
4月9日,走进湖北牛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牛场,见证牛粪通过粪污干湿分离泵开启了它的奇妙旅程:固体部分经过发酵摇身一变,成为生物有机肥,处理后的液体借助葡萄园与牛场之间的海拔落差,沿着长达1000米的沼液管道,自然而然地流淌到葡萄园。
“滋滋,这是葡萄喝营养液的声音。”湖北牛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葡萄园主人陈功杰指着葡萄架下两根拇指粗细的沼液管形象地说,处理后的沼液能源源不断地给葡萄树输送养分,使得这儿的葡萄又脆又甜。同时,有了牛场供肥,葡萄园每年能省下近10万元的肥料成本,施肥只需8000元人工支出。
此外,牛粪有机肥生物活性高,能有效抑制土壤病害、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备受农户青睐。2024年,牛场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养殖粪污500吨,向周边农户提供有机肥200余吨,实现了粪污处理的无害化与全利用。
“春耕的时候,牛场免费把牛粪提供给我们用,还专门用卡车送到山下,给我们帮了大忙。”下坪乡石堡村村民郑永芳感激地说。
曾经屡遭整改的牛场,如今成为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生态牛场,不仅重焕生机,还带动产业升级:4家养殖大户实现提档升级,17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转产,760家养殖散户改变养殖方式,有力促进了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
“猪-沼-茶”产业共生 生态链上长出“绿金”产业
“沼渣沼液都是一等一的好肥料。现在我们在打造有机茶园,不能用化肥和农药,那茶靠什么长?就靠这个替代肥料!沼液可不只是好肥料,还有杀菌杀虫的功效,好处多多,还不花一分钱!”4月9日,鹤峰县下坪乡下坪村三组村民张启文边忙着将自家沼气池的沼液沼渣引入茶园边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该乡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力打造“三精”生态茶园:精品生产、精细管理、精致体验。同时,创新采用“猪-沼-茶”模式,在茶园中建设沼气中转站和田间管网系统,让养殖场的沼液通过管道直接抵达茶园喷灌系统,成功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
该乡堰坪村村民周干成也是这一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他的茶园为保证产量和质量,每年需施3次有机肥,肥料曾是种茶的主要支出。周干成笑着说:“现在我只要打开沼液管道阀门,想用就用,一分钱都不用花。”
曾经让人发愁的猪场粪污,如今成功逆袭,摇身一变成了人人争抢的“生态黄金”,下坪乡万余亩优质茶园正尽情享受着这份特殊的“营养大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茁壮成长。2024年,该乡茶叶产值达2.78亿元。
从“蟹-稻-鱼”的立体农经,到“牛-沼-果”的循环利用,再到“猪-沼-茶”的产业共生,这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之路,正在鹤峰县下坪乡这片土地上,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云上鹤峰
融媒体记者:杜超 实习记者:陈雨轩 特约记者:陈玉玲
一审:肖琴
二审:辛妍
三审: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