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次洪灾之后,补种的第一批白菜,现在已经可以拿来出售了。”鹤峰县燕子镇荞云村的第一书记指着几块长势喜人的白菜地向记者介绍。
8月18日,记者来到荞云村,该村农作物补种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走一步:不等不靠,自发组织生产自救
6月18日以来的暴雨,特别是7月19日的特大暴雨造成了鹤峰县多处受灾严重。7月19日以来,燕子镇荞云村上千亩烤烟、玉米地沦为沼泽。
7月18日晚的特大暴雨致使荞云村200余名群众被困。灾情出现后,19日,在救援队伍的引导下,村民们开始有序转移。14时50分,在抢险队伍的齐心协力下,200余人被成功救出。
随着天气放晴,洪水逐渐消退,受灾群众在危险解除后陆续返回家中,不等不靠,在村干的组织带领下,有序展开了积极的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工作——清理房子里的淤泥,打整受灾的烟田、玉米地,迅速清理坏死庄稼,犁田整地……耕地机、起垄机在寂静的山乡轰鸣起来。烤烟、玉米、残存的地膜被迅速清除干净,大地再次焕发生机。
看两步:齐心协力,抢种补种应季作物
田是清理干净了,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补种,几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哪里知道该补种什么?在该镇农业中心相关技术人员的建议跟指导下,对于补种什么好,在村民们的心里早就有了各自的答案。
萝卜、荞麦、白菜、四季豆……顶着艳阳天,带着草帽,挥着锄头,荞云村的村民们积极地开始了农作物补种。截止目前,各个田垄间合计还育有白菜苗,待幼苗成熟后便可移栽370亩受灾农田。
“我已经补种了三四亩的白菜了,还有几亩田育的苗还没长大,过不了多久也就可以载到田里啦。我是党员,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贡献了,但至少还是不能添麻烦。”年过七旬的荞云村村民李秀庭1978年入党,是一名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了。记者见到李秀庭时,他正在给已经种下的白菜锄草,当时正是正午烈日当头。
想三步:拨云见日,销路解决迎来曙光
萝卜种子洒在地里了,一条条笔直的垄行替代了原来受灾的烟田、玉米地;白菜幼苗栽到农田了,田边育的白菜苗也长势正旺;荞麦种子撒在泥土中间,嫩绿的芽儿冲破麦壳儿,如今已成了绿油油的一片;受灾烟田、玉米地的垄行之间,四季豆的藤蔓顺着竹竿向上生长……
农作物补种得也差不多了,长势也很好。可是萝卜白菜季节性都很强,又不易保存,村民自己也吃不了那么多,怎么想办法卖出去呢?
“补种的时候我们心里都有疑问,补种的这些农作物怎么能找到好的销售渠道。后来全解决了——烟草公司在我们村承包了300亩白菜,还有两家蔬菜公司愿意采购我们种的萝卜,还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如果种上两季萝卜的话,一亩田还是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一位正在种白菜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都崇尚养生,荞麦的营养价值可不小,不愁销路。”
面对灾情,鹤峰县燕子镇荞云村的村民们,不等不靠,自发抗灾救灾,积极应对灾情,“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座历经灾难的小村落正在以自身独有的顽强生命力,逐渐涅槃,重生……
实习记者 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