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
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叫杨敏今年25岁,是来自(下坪乡)堰坪村一个平凡、普通、幸福的三口之家,有父亲、母亲和我。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们全家人互敬互爱,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创造着自己的中国梦。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父亲母亲二十多年的夫妻,从我记忆时到现在从没有见他们争吵过。生活中总是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只有形成了互敬互爱、和谐文明家风,才能有共同的理想,朝着理想坚忍不拔走到幸福的彼岸。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父亲杨万兵52岁,虽然年龄已过半百,只是高中学历,但志向远大,决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干出一番事业,为了让我们这个小家能过上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也为了让大家分享到自己收获的果实。2013年,父亲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30亩荒芜的水田流转在自己的名下,流转土地的总面积有30亩,土地流转完成后,父亲就开始了前途未知的葡萄梦想。
看着荒芜的水田,想种葡萄的工作是土地治理,抽槽换土,以及水泥柱、竹子、钢丝等基础设施。水泥柱几千根,竹片要好几万匹,钢丝要几吨,所有的材料都要买,想着口袋的钱,父亲的心里是越来越没底了。还有在哪里买苗子?这里环境适不适合?技术要求高不高?投这么多资金能赚钱吗?这些疑问久久缠绕在父亲的脑子里,对于这些问题,他心里没有底,每天他都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走,但是他始终相信,路就在脚下,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打虎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
2013年6月,我大学毕业结束了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去苏州工作,当时每月3000元,半年下来根本没有积蓄,要在大城市成家立业,那显得很遥远,正在迷茫时刻,和父亲打电话聊天,聊到生态农业很有前途,家乡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又急缺新型农业人才,于是我义无反顾的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投身于这片承载了我们一家太多期望的土地上,共同拼搏。
看着光秃秃的基地,创业的激情瞬间膨胀,美好的蓝图在脑海中描绘,大干一番的热情洋溢于胸中。于是,我就在网上查阅着相关信息,同时还找来最新的农业文件进行学习。一次,我上网查询资料时,一个“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网页的链接突然出现在眼前,点开网站进去仔细查看。发现这个位于湖南的葡萄专业合作社有几万亩的基地,这么大的规模必然有过硬的技术来支撑,而且地理位置离家乡又很近,于是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和父亲决定一起去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
我们去了之后,看到基地面积很大,长势很好,和老总一谈就很合,若不是眼见为实还真不敢相信在网上看到的是真的。经过双方协商,最终我们决定苗子在这里购买,他们提供技术,就此达成相关协议。
2014年3月,我们种下了葡萄苗,4月成立了鹤峰县下坪乡白泉葡萄家庭农场。于是一家人就开始进入漫长的葡萄管理阶段,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一家三口总是摸爬滚打在田间,倾洒所有的汗水。每个月接受资料,按照方法管理。
带头致富 共奔小康
现在农场承包了25户农户的土地,总面积30亩,前三年每亩租金500元,三年后以每年100元递增,1200元封顶。通过这种土地流转的方式,现在每亩每年能兜底500元,可为农户增收近5万元,既没有荒芜土地,还能把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
每年农场的除草、剪枝、疏花、蔬果、套袋等人工费用近10万元,都是聘请的周围农户,尤其是扶贫户和土地流转户优先,从今年劳务情况看,一个60岁以上的半劳动力当年就可在我们的葡萄园获得劳务收入7000余元,像这样的就业机会每年可以提供近20个,为当前深入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累的时候我们会发牢骚,也曾争吵过,甚至也想放弃过,但是面对困难,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克服层层困难,最终2015年葡萄成功挂果,迎接收获的喜悦,15元一斤,第一年就收获15万元。农场还获得了“2014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荣誉称号,这对于我一家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和鼓励,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想象。
美丽蓝图 筑中国梦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下,我们坚定不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不断乘势而进!既然路子走对了,就要围绕葡萄园增加门路、扩大规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休闲垂钓、野外烧烤、观光小住为一体的方式打造农庄,吸纳更多的村民来入股,来务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