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先辈遗志 显时代家风

我叫吴乐芝,是邬阳乡栗子村的一个普通村民。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是跟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一路走来,我亲身感受到了祖国近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路通了,电通了,幸福的生活也越来越有了盼头。

我的父亲吴郎轩是一位老战士,也是一位老党员。他生前立过赫赫战功,获得过勋章,伤口和荣誉还历历在目。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父亲跟着第一批入朝的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听父亲后来讲,在一场惨烈的战斗后,父亲是后援部队从土里刨出来的,耳朵震聋了,身体也受到了重创。父亲所在的连也只剩他一个人活了下来。讲到动情处,父亲常会老泪纵横,是他的战友们让他活到了新社会,是这些牺牲的先烈们让我们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他总是告诫我们要学会感恩,乐于助人。

经过战争的洗礼,理想和信念也有了不一样的升华,回国后,父亲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母亲在1954年也入了党,在村里当了多年的妇联主任。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也很早就入了党,自己的两个女儿读书毕业后也先后入了党。这样,我们一家三代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在生活当中,我秉承父母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作风,时刻牢记父母的教导。前些年,栗子村村民杨友鲜的丈夫因为建筑施工时不小心摔下来,半身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加上他的两个年幼的女儿又要上学读书,家里的情况简直就是一团糟。看到她家的因窘,我毫不犹豫的拿出家里不多的钱,给她的小女儿买衣服,帮她付了生活费。平时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看看他们。同村刘志福的母亲,年事已高,子女都不在身边,突然身患重病,我二话不说,丢下手头的农活急忙把他送进医院。因为走的急,身上没有一分钱,我又四处帮忙筹钱。守在她的病床边,我一整夜没合眼,一直等到她的儿子赶到医院才离开。留守老人贺思菊,70多岁了,体弱多病,孩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在她生病时我常常会放下手头的事情,陪她去医院打针,陪她聊天、说话,减轻她的孤独感,帮她洗衣做饭也成了我家常便饭的事。

我一直踏实勤奋,努力致富。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解农民的艰辛和不易。在致富路上,我时刻想到带领村民一起前行。跑项目,搞运输,我常常忙到深夜。近年来,我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茶叶收购公司签订协议,保证收购价格。现在茶叶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成片的茶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同时,在茶商的投资下,家家户户有望修通水泥路。另外,我还带领村民们发展养殖业,和村民们一起养猪、养鸡。种植板栗、核桃树苗,发展经济林木,致富路上,我们已初见成效。这些项目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还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又前进了一大步。

除了完成自家农活外,我还承担着村里的妇联主任工作,一干就是9年。我坚持真心付出,以诚相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妇联工作也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但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我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近年来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家里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工作开展多有不便,但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怨言和牢骚,不忘初衷,为民服务。我常常自己出车费到邬阳陪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办理各种证件,处理各种事情,经常帮他们取钱取物,尽心为他们服务。助人之困,成人之便,真切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我一直严肃纪律,讲政治、守规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发展、命运和前途,融个人的幸福美满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于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

家庭和睦,邻里相亲,亲戚团结,助人为乐,关注发展。我们家也因此多年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和科技示范户,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路走来,我和我的家庭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现在我虽然已年事渐高,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做好我所能做好的一切,同所有的村民们一道,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