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鹤峰做客,只要是端午以前,主人常有一道特色小吃:印花粑粑。
印花粑粑既可以用柴火烤了零食,也可以用菜油煎了上桌。无论是烤是煎,粑粑还没有全熟,扑鼻的醇香早撩拨舌尖,直叫人满口生津,连胃都恨不得伸出爪子来。咬一口,粑粑蓄积的醇香裹着滚滚热浪喷薄而出,直入肺腑,让人大呼过瘾。
细看如此美食,新鲜如初的粑粑表面,或一个“福”字,或一个“喜”字,或一朵“梅花”,或一尾“鱼纹”……把美味的粑粑精制成如此绝妙的工艺品,不得不让人佩服山里人的勤劳与聪慧。
印花粑粑的工艺不异于绣花。经验丰富的农妇把选好的糯米、籼米按一定比例拌匀,再温热一盆甘甜的山泉,浸泡一夜,沥干,然后用石磨匀磨。这时候,巧手的媳妇登场,她们舀来泉水把磨细的米面揉成团,上木甑用旺火蒸得香气扑鼻,然后由男人上场,洗净舂米的碓臼,用碗口粗细的木棒捣烂。这鼓捣的过程极麻烦,非得两位大男人不可,一棒杵下去,粘稠的米团粘住木棒,另一人迅速扯下来,再扔进臼窝。千捶百碾过后,取出樟树等杂木特制的印花模子,洒一点土豆淀粉,压制一个粑粑,冷却凝固一个冬夜。至此,纯手工的印花粑粑制成,聪明的媳妇把它们浸泡在清冽的泉水中,3至6个月不变质,不变味,不发霉,不变色,新鲜如初。随时取出几个,烧烤、煎煸得满屋飘香。
“印花粑粑的工艺,到底始于什么时候?”细品山中美味,记者意犹未尽。
目前正着手印花粑粑开发的鹤峰县龙硒大酒店负责人任珍兰一时也无法说清。她说,打她记事起,每逢腊月,山里人家都会精心调制糯米与籼米,打制印花粑粑。至于到底源于何时,她仅能揣测,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物质生活渐渐富足的山里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食以裹腹,他们独具匠心,把对吉祥的期冀,把对来年的祝福,把对美的向往与审阅,融进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模子,用一样小吃,咀嚼勤劳的滋味,祈福来年的美好。
印花粑粑到底源于何时?哦!粑粑只能裹腹,印花才是升华!
咬一小块口感软糯的印花粑粑,眼前,有袅袅的热汽与淡淡的清香,更有若隐若现的乡情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