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董家河,大自然最灵动的“盆景”

生活中,除了滚滚红尘人间世相,还有诗意与远方。为此,我们乐山乐水,亲近大自然,在不断变换的风景中,品味着安闲、美丽与感动。

听说,在距鹤峰县城45公里处的燕子镇隐藏着一处奇异风景——董家河。曾有人描述这里,春天时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样一个桃源胜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悄然牵引着我们前往。

没想到,期待中的董家河之行,在这个初冬实现了。

那天,当我们到达离董家河不远的青湖集镇时,天色已晚,于是在小镇上找了一家客栈投宿。打开车门,一阵寒风袭来有些刺骨,虽是初冬时节,这个海拔1400米的地方已是寒意料峭。

听说我们要住店,老板娘很实在地说:“住是可以住,就是条件不太好哦!”说着带我们去房间查看了一番,虽说条件很一般,但对付一晚绝对没问题。再说,价格也很实在,每个床位只要20元。老板娘给我们换了干净的床单和被套,又给每张床上多加了一床被子,还有热水可以洗漱。晚上,大家围着火炉,一边看着电视台热播的《红高粱》,一边聊着天儿,聊着摄影,聊着董家河的变化……“哇!天气好好啊,好多星星!”在武老师的惊呼声中,我从梦中醒来,打开窗帘,眼前真是一个诗意的画面啊!此时已是凌晨6点,但满天繁星闪耀,增添了乡村夜晚的情调,也美化了我们的梦。感觉突然和天空拉近了距离,静美的夜幕还未褪去,星星仿佛离我们很近,浮躁的心灵在瞬间得到了抚慰和净化。

我们的车辆从一个岔路口驶进去,不一会儿,路边一处飞檐翘角的屋顶便朗然入目,那是一座横卧在董家河上的土家风雨桥。据说,这座桥是容美土司土汉文化交流和“改土归流”后重视教育的一个见证,被称为“义学风雨桥”。清朝末年,董家当地的有识之士募集资金在桥的对面修建了义学学堂和这座桥。桥身原是石墩木桥,民国时垮塌,现在看到的桥是2009年按旧制复建而成,如今成为董家河上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步入廊桥我们便迷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清澈蜿蜒的河水穿桥而过,静静地沿着村庄流淌,氤氲的晨雾在河面上缠绕着枯藤古树,轻柔而飘逸,仿佛有谁在拽动着朦胧隐约的雾纱,让沉睡的河面从梦中醒来。继而,晨曦在大地上弥散开来,那雾纱继续在晨光中尽情铺展,带着金色光芒从侧面斜照着河面、村舍、树梢……大自然的画笔,在万物上涂金抹彩。微风醉了,我们醉了!一步一景皆如梦如幻,此时应该按下快门的我,站在河边痴了许久。

慢慢的,黑暗的地方有了光迹,而明亮的地方又有了阴影。阳光逐渐包裹了山峦的轮廓,接着占领了屋角房顶,越来越明媚。被秋风染红的群山仿佛燃烧的火焰,簇拥着河两岸,平静的河面像镜子一样将这一切完美呈现。这河水,一边搂着山影,一边泛着波光,像幻化了似的,美得没有一丝瑕疵。

我们的一声声惊叹,唤醒了宁静的河水,河边丰茂水草中的野鸭扑棱着翅膀掠起一串串涟漪。其实董家河原本只是一条在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20世纪80年代桃花山水电站构筑拦水坝后,因水位升高而形成一条河,使原本生长在岸边的树木因为水面上涨常年被淹在了水中,枯树发新枝,成就了一段河面上风情万种的“盆景”,也成为禽鸟栖息的湿地。这些枯树野藤扎根于河水之中,变换了生命的形式,延续着生命的另一种美,它们随性生长,带着沧桑的姿态,形成了一道韵味深长的风景线,没有刻意布局,位置却那么妥帖。人们可以在这里发挥无尽的想象,像舞蹈、像油画、像诗语……

阳光所到之处,雾气渐渐消散,那些村舍慢慢显现出它们朴素简洁的身影,一些住得较高处的人家,晾晒在门前的衣裤像旗帜一样鲜亮地在阳光中随风飘扬,点缀成山间的一道生动的景致。

这个画一样的早晨,我们在董家河畔用镜头作画,用光影绘景,我们也成了一道董家河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