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五里坪:老街的红色记忆

1928年至1933年,鹤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贺龙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展和保卫红色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鹤峰这块红色的土地,见证了湘鄂边地区革命斗争史。

五里坪村是鹤峰县五里乡政府所在地。清光绪年间就商贾云集,名重鄂湘两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湘鄂边苏区中心,工农革命军军部、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前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红四军诞生地。部分革命旧址目前仍保存完好,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村老街点燃革命火种

五里坪,四面环山,因其东西间距有五华里平坦的盆地而闻名。

五里坪名为村,实为历届区署、公社、乡政府驻地,是五里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老一新两条街道,间隔50米呈东西向平行延伸。鹤峰至湖南省石门县公路穿新街而过,沿路泛新的民居,二层或三层土家特色新居正沿路拓展。

打开一道铁锁的栅门,老街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街不宽,5米有余。两侧房屋均为穿斗式板装瓦房,多为三间平房,也有两层、三层楼房。房屋木格窗棂,均有雕刻,或野鹿含花、二龙戏珠,或龙凤呈祥、喜鹊闹梅。高高低低的木房,把一条街道挤成弧形,就像古代巴人的弓,雄劲中显出刚强,古老中透出沧桑。古街上有一栋四合两天井的井院式干栏建筑,天井槽门通道的“伞把柱”,承托正屋和下屋的梁枋,干栏式吊脚楼与井院式吊脚楼完美结合,房屋结构十分复杂,又一丝不乱。专家们说,这种形制的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行走在古村老街,青石板的回音叩开了记忆大门。鹤峰县文化遗产局负责人柳洪涛说,1929年6月,贺龙来到鹤峰,点燃了湘鄂边革命火种。1930年在五里坪建立苏维埃政府;1931年初,红二军团前委在五里坪成立中共湘鄂边特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联县政府,领导宜昌市长阳、五峰,鹤峰,湖南桑植、石门等5县的革命武装。100多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驻在五里坪长达5年之久。

目前,老街正在布展,预计6月免费对外开放。

湘鄂渝黔地区独有的民俗博物馆

鹤峰人说,贺龙对鹤峰有特殊情感。贺龙说,鹤峰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闹革命的福地。

贺龙是湖南省桑植县人。少年时喜欢住在鹤峰王家河外祖父家,结交朋友。1916年,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后起事闹革命,拉队伍,树旗帜,声威日壮。

南昌起义后,贺龙根据党中央指示,率3000名工农革命军,回到湘鄂西,从桑植县转战鹤峰及洪湖。

1930年4月,贺龙在五里坪歼灭鄂西伪团防孙俊峰1000余人并击毙孙俊峰父子。同年12月,川军4000余人进犯五里坪,贺龙会同邓中夏,率红二军团1万余人五路合围,围歼川军甘占元部。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最具规模的围歼战,也是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

历经百年沧桑,五里坪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原貌。

五里坪革命旧址古建筑群,是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创建苏区开展武装斗争光辉历史的载体。无论是在红二方面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史上,还是在土家族民居建筑传承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古村老街历史的见证,也是湘鄂渝黔地区独有的民俗博物馆。

链接:五里坪路线

从鹤峰县城出发,乘坐到鹤峰县五里乡的专线车,经过1个多小时到达集镇,下车后,步行约300米,可以到达老街。

(作者:恩施晚报记者 曾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