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英是县实验中学一名英语教师。1993年,她从湖北民院外语系毕业,回到母校太平民族中学开始教师生涯。96年被选调到县实验中学,至今已从教23个年头。在那三尺讲台上,她用爱心浇灌稚嫩的幼苗,用热血谱写人生的乐章。22年来,她和她的学生在书山上盘结而上,在学海内同舟共济。她为他们的进步而激动,为他们的成长而骄傲,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
“妈妈老师”这一称呼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2008年秋,又一届新生来到张法英身边,他们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唯有一个叫陈鑫的孩子闷闷不乐,独来独往。转眼到了秋季运动会,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可陈鑫这个瘦高个什么项目也没参与,像一只落单的孤雁呆坐在操场上,没有伙伴,没有欢笑。她微笑着走到他身边,很随意的和他聊天,可他在她面前只是低着头,什么也不说。看着他孤单的身影,她的心莫名的疼痛起来,这只是一个12岁的花季少年,本该拥有最灿烂的笑容,最无忧的生活,可为什么他却如此落寞与孤单?作为他的班主任,她想,她不仅要给他学习上的帮助,更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爱和真诚去温暖他的心!
运动会后的一个傍晚,她走进了陈鑫的家。这是一间不足50平米的租住房。她和他父亲交谈后得知,他父亲是个木匠,但身体不好,挣钱不多,家庭条件差,两个孩子上学也不方便,母亲不得已外出务工。
走出他的家门,张法英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她发动班上同学一起关心他,帮助他。此后,她常跟他谈心交流,问寒问暖。慢慢地,他变得开朗起来,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八年级时,他不仅参加了运动会,还夺得三个项目的冠军,并参加了接力赛和拔河比赛,为班级挣了20多分,成了同学们的“偶像”。在他的脸上,她看到了久违的笑容。七年级的期中考试他位于年级300多名。虽然期末考试进步到270名,但仍不理想。
有一次,他主动对张法英说:“张老师,我每天回家要洗衣做饭,然后才能做作业,不然,爸爸做工回来就会打她骂我。”说完,他眼里滚落出委屈的泪水,她也红了眼眶,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啊。于是,她再次去家访。终于做通了他父亲的工作,给他争取到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她陪他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在班上利用“结对子”的形式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就这样,他的成绩慢慢有起色了,地生会考他考了80多分。期末考试竟然考到年级98名。这让他更加自信了。他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了。他白天勤学好问,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他曾对她说,“张老师,我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您!”
2011年中考,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恩施高中。他在给张法英的毕业留言中写道:“敬爱的张老师,请允许她叫您一声‘妈妈老师’吧。”从此,“妈妈老师”的称号被传开,也一直鼓舞着她幸福地践行责任与爱。
23年来,张法英只是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壮举,她只是用行动关怀学生,用爱温暖学生,为他们树起了前进的标杆。
作为一名教师,张法英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在教学中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领学生轻松学好英语。作为班主任,她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团结班上各任课教师,尽她所能地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因此,她班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2年,她指导的学生朱露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1年中考,她班上的刘先明同学以678分夺得全州状元,且有25名同学上恩施高中,有51名同学上重点高中,还有1名同学考上中央民大附中;她班上英语成绩位居全县之首,并有1名同学以满分盖卷。2014年中考,班上有3名学生位列全县前10,有16名同学上恩施高中,有55名同学上重点高中,该班英语再居全县之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由于她的全身心投入,张法英个人得到组织的肯定,也得到同事们的认可。 2004年到2012年间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2年被评为“城乡妇女岗位建功标兵”,2014年被评为“首届恩施州名师。”
教育是上帝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她一生从教,一生“送礼”,乐此不疲!她的生命也因享受教育而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