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掩映在绿树青山中的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村,显得格外婉约、清秀。
“我们洞长湾村的经济来源以茶叶、箬叶、中蜂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8多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3万元,村里还被列入州级乡风文明试点村、省级卫生村……”对于村里的家底,洞长湾村党支部书记陶建国如数家珍。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安逸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便是洞长湾村的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
在洞长湾村4组,48岁的村民田寒梅正在清扫村庄道路。因为身体不好,缺乏劳动力,家庭比较困难,村里帮她申请了公益岗位,让她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能领几百元的岗位补贴。
“政府帮我们翻修了老木房子,盖上了青瓦。”李明成告诉笔者,之前一家3口人住在破旧的老木房子里,屋顶漏水,到了冬天尤其阴冷。“房屋重新改造后,房前屋后还种上了花草,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李明成激动地说。
“只要天气不下雨,每天晚上我都要到这里跳舞。“话一说完,该村村民覃章珍便急着和她的伙伴一起随着音乐旋律,在广场上欢快的舞动了起来。
“村里建成了体育运动中心、环境也越来越好,住在这里可安逸了。”居民覃英感慨到。
“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样板示范,现在这里体育运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应俱全,村民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明显提示,村里矛盾纠纷也少了”陶建国说。
“抓住党建这一关键”
“村里发展的好不好,关键看党建抓得实不实”洞长湾村党支部书记陶建国说。
为切实发挥好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洞长湾村充分利用“114”帮学提能工程,探讨帮学提能双向转化渠道,实现共同提升;结合37名党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评价标准,分类进行管理;优先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乡土人才、返乡大学生中吸取新鲜血液,持续改善队伍的结构,时刻保持支部的先进性,不断激发支部活力,增强支部凝聚力。
近3年,该村共发展党员3名,现有入党申请人4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发展对象1名,储备后备干部4名,乡土人才13名。
2021年,洞长湾村党支部荣获“恩施州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同时,该村抓住家庭文明积分管理试点这一机遇,紧扣“最美评选”品牌,深入推行“两种评价”,持续深化三治融合,合理运用四级管理制度,促进家庭文明积分管理成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
“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产业致富”
院落变美了,卫生改善了,生活便利了,村里谈论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勤劳致富奔小康成了洞长湾村的主旋律。
林地面积13160亩,耕地面积3303亩,茶叶是洞长湾村的传统产业。
为大力发展茶产业,2019年年初,洞长湾村组织工作队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入户走访,田块调查,因地适宜,力求发展,多方争取,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新茶园330亩,现已形成新老茶园3040亩的茶叶大村,全村每年可获茶叶现金收入600多万元,茶叶已成为全村致富的“金叶子”。
在抓好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该村还做足了发展农副产品电商直销这篇文章,每年组织20多户农户将自己加工的咸菜、土豆、辣椒、干菜等通过电商直销增加收入,2020年20户农户获得加工农副产品收入8.5万元。
“现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更要抓住机遇,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起来。洞长湾村党支部书记陶建国介绍。
为了村民能就近务工增收,该村引进鹤峰县御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施高山蔬菜种植项目,流转土地建设红萝卜种植基地,为村内近50余人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农忙季日均工资都在150~180元之间。
“下一步,我们要突出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子,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共同富裕。”对于村里未来的发展,陶建国信心满满。
“革命精神焕发生机”
洞长湾村是一片革命的红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有100余人跟随贺龙、贺英、徐焕然、廖汉生等革命先烈南征北战。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贺英殉难处位于该村二组。
“贺英是贺龙元帅的胞姐,贺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军事上、物资上积极支持活动于湘鄂边的工农红军,曾任桑(植)、鹤(峰)地区游击队队长。1933年5月5日,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被包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洞长湾村的村民对于这一段历史烂熟于心。
贺英精神塑化为洞长湾村的“魂”,村民以成为军人为荣,目前,洞长湾村有现役军人有7名,退役军人47名。
在洞长湾村现役军人家属刘迪军家门口,“光荣之家”的荣誉牌悬挂其上,当问及他儿子李祖江服役的情况时,他的脸上部是洋溢着喜悦与自豪之情。“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他去北京参加了文艺演出,他说,爸爸我这次见到了世面,见到太壮观的场面,我一定要永远跟到党走,永远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据悉,贺英殉难处的修缮也已经结束,待工程验收后,以贺英殉难处为中心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将成为促进该村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极。
(通讯员 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