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鹤峰县燕子镇瓦窑村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聚焦村内任职、居家发展、流动在外和老弱失能四类党员群体,打造分类管理平台,强化各类党员教育和作用发挥,形成了覆盖全面、分类施策、体系成熟的党员分类管理新格局。
提供“精准服务”,村内任职党员从“被动”变“主动”
瓦窑村“两委”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出发点,以打造人性化服务的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创造性地探索出“被动分责+主动领责”相结合的定责模式。一方面推行“明确到事、明确到责、明确到人”的分责模式,村“两委”共有5人,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将各领域的村级事务划分至每个成员,实现了精准的“被动分责”;另一方面,村“两委”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领责,包揽与其能力相适配的工作,在工作得以更为高质高效完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两委”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为民服务的幸福感、满足感,并以此为群众实现了精准的供需对接。
付兴文是瓦窑村村委委员,在处理村级事务之余,他发挥自己的生意头脑和口才特长,在抖音进行电商直播售卖特色农产品,随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付兴文计划培育发展一支专业的电商带货团队,并募集团队成员外出系统学习电商带货。除此之外,付兴文既有其熟络的人际关系、自身的外向性格以及说干就干的魄力,担任了村内辅警一职,偶尔有超载的车辆路过,他便拦下进行交通安全劝导和宣传,并自己开车将超载的村民送回家。
“以前各项工作都是大家捧着一起干,劲儿使尽了也没见有多大的成效。现在分工更加明确了,办事效率更高了,我们还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文字活儿我干不了,跟人打交道我倒是行家!”付兴文笑着说道。
实行“正向引导”,居家发展党员从“无为”变“有为”
瓦窑村积极引导居家发展党员在村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志愿服务、平安稳定、产业发展三个“先锋队”,深入推进居家发展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使其有岗位、有责任、有所为,着力构建居家发展党员“有岗有责、有责有位、有位有为”的新格局。
王燕是瓦窑村3组的一名党员,也是产业发展“先锋队”中的一员,目前在燕子集镇经营建材生意,每当村里需要协助,他总是冲在响应号召的最前线。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差大型机械,他知道后就无偿提供挖掘机、铲车、吊车,没有人会操作,他就主动提供技术指导。除此之外,他还吸纳唐业耀、龚俊、赵萌等人在他的建材店务工,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创收的机会。
“党支部给我们明确了岗位、分配了任务、指示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立足自身的岗位职责,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燕说道。
目前,瓦窑村共有9名居家发展党员活跃在平安稳定、产业发展、志愿服务等一线领域,瓦窑村基层治理的队伍保障得以进一步夯实。
牵牢“风筝引线”,流动在外党员从“流动”变“互动”
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上,瓦窑村不断强化对他们的跟踪管理和情感关怀,定期对接联系、动态调整,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实现了流动在外党员离乡不离组织、离乡不离责任。
3组党员田来,目前在南京一家物流公司务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时刻关注村内大小事务,总是冲在配合工作的第一线。了解到“五清一改”工作正在村里全面铺开,他便主动联系家人美化庭院环境、清扫周边道路,还自费在国道两旁种上花草;家里的土地闲置了,就无偿借给村里修建智能健身亭,不仅更加便利了村里工作的开展,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便利和福祉。
“我离家太远,村里的很多事情我都没办法参与,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算是践行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田来在电话中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镀亮“银色基地”,老弱失能党员从“离岗”变“上岗”
在对老弱失能党员的管理上,瓦窑村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作用,不断探索老干部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搭建平台,让老党员持续发挥余热。董道云今年73岁,是瓦窑村三组组长,也是一名老党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董组长”,凭借在村里的威望和话语权,他经常参与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有一次,黎元秀与马忠令两家因为土地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执,两家吵得不可开交,旁人怎么劝都劝不下来,党支部便向董道云求助,董组长知道后便第一时间赶去了双方家里进行调解。老组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在村“两委”和燕子派出所的共同努力下,两家最终圆满和解。
接下来,瓦窑村将继续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坐标式”强化党员分类管理,“高效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