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邹琼慧
2800多平方公里热土,茶叶飘香;22万鹤峰人民,共创辉煌。
鹤峰,被历代文人称为“古桃源”地。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汉、土家、白、苗、蒙古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15.9万人,占总人口的71.9%。
历年来,鹤峰县高度重视民族事业发展,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结合该县实际,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谱写了各民族携手奋进奔小康的新篇章。
擦亮民族品牌“美村寨”
11月21日,记者来到全省唯一的白族乡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站在“大理新街”,古朴而大气的“南昭遗风”牌坊映入眼帘,青瓦、白墙、翘角、彩绘……这些白族建设符号让人陶醉,似乎,脚下的土地已不在武陵余脉,而是千里迢迢之外的云南大理;似乎,眼前的时光已不是公元2016年11月20日,而是几千年前的某个瞬间。
“近年来,我们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农户自发实施白族民居改造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今,‘铁炉白族风情寨’建设全面铺开,共改造民房300余户;细杉、铁炉、碉堡、三旺等村都已按白族建筑风格改造民房400余栋。”该乡乡长龚丽娜的介绍,让思绪拉回了现实。
从龚丽娜口中,记者还得知,从2010年开始,省中烟工业公司开始对铁炉白族乡实行“1+1”对口帮扶,在他们的倾情帮扶下,白族文化广场于2014年底建成。
“自从我们乡有了这个专门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下午吃完饭,我就来跳跳舞,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丰富娱乐生活。”刚跳完“仗鼓舞”的漂亮白族姑娘吴云云说。
“山水园林、白族风情、休闲旅游、幸福宜居”的民族集镇已在铁炉白族乡凸显。同时,该县蒙古村、大路坪村、董家村等特色村寨也正一同彰显。
据悉,2016年,鹤峰共向国家民委申报4个村寨作为全国2016年命名挂牌村寨,已申报2个乡镇进入国家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专项建设项目储备库。
弘扬民族文化“造氛围”
在鹤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描绘出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六口茶唱起来,扁担舞跳起来。2016年6月13日晚,鹤峰原创土家乡村音乐话剧《寻访满堂音》,作为2016年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项目在北京民族剧院闪亮登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满堂音能够代表土家族文化走进首都,是满堂音的一大步,同时也是鹤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小步。在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上,鹤峰一直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2016年11月22日,记者来到鹤峰县文化馆多功能排练厅,只听见柳子戏声腔余音悠长,乐队伴奏清醇悦耳。原来,正在紧锣密鼓排练的柳子戏《柳毅传书》将赴武汉参加“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首届文艺团队的展演活动。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鹤峰柳子戏民间形成了完整、系统、独特的声腔和音乐系统,成为土家族人钟爱的地方戏曲,被称为土家族民族剧种的‘活化石’。”该县文化馆馆长熊晓红说,今年以来,文化馆还组织了20多场送戏下乡活动,为的就是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把丰富的精神粮食送到群众的身边。
壮大产业集群“奔小康”
“现在老两口,一年经营茶园就可以挣个三四万元。”鹤峰县走马镇升子村村民李兴国告诉记者。
在鹤峰,和李兴国一样,靠茶致富的农民还有许多。如今,已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的鹤峰,在全县178个村发展近30万亩茶园,大小茶叶加工厂1000多家,每年鲜叶加工量约1亿公斤,带动着万千农民增收。
除了茶叶,该县还培植了烟叶、高山蔬菜、林果、畜牧五大绿色产业集群,面积达118万亩,产值8亿元。
鹤峰县中营镇的三家台蒙古族村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全村人口892人,其中蒙古族544人。湖北十大名茶之一鹤峰翠泉茶,就出产在这里。除了茶叶,该村村民还大力发展中药材和养殖业。
村民部绍正,是2015年脱贫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部绍正养了3头牛、30多只羊,通过自己的双手摘掉了“穷帽”。
“自从我发展养殖业开始,我每年都增收了大约1万元,明年,我还想扩大自己的养殖业,并带领周边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业。”部绍正说。
据该村村书记部先瑞介绍,下一步,该村还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条件,通过发展产业和乡村旅游,真正带领全村村民迈上小康路。
沧桑巨变,春华秋实。面对新的征程,团结进步的鹤峰各族人民,正微笑面朝未来,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奔向全面小康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