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全域有机发展战略’;大力培育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企业集群;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实施茶叶市场营销;大力实施融合发展。”10月16日,在第三届鹤峰茶商大会“有机茶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为鹤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万里茶道茶源地,武陵山区鹤峰茶。鹤峰虽小,却是“万里茶道茶源地”、“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宜红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中国茶业百强县”。据记载,从西晋开始,鹤峰一代代茶农、茶商就用智慧和汗水,趟出一条跨过岁月苍穹的万里茶道,在众人追捧的“宜红之源”,浇铸了“宜红工夫茶”的金字招牌。当地县委县政府抢占乡村振兴先机,大力发展茶产业,用足用活产业配套政策,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奋力建成‘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努力打造百亿茶产业”的奋斗目标。
“石龙村刘开州35元/斤的茶13斤3两,65元/斤的茶9斤6两”。今年3月,鹤峰县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正式开称收茶的第一天,一大批茶农带着口罩背着茶叶来到茶厂,刘开州也是其中一个。
“我家有10亩有机茶,按现在的行情计算,全年最低可收入40000多元。”他成为当天卖茶收入最高的茶农,35元/斤的卖了36.5斤,收入1280元,拿着会计开出的付款凭证,刘开州笑得特别开心。
在鹤峰,像刘开州一样以茶叶为生的村民还有很多,鹤峰90%的村和70%的农户种茶,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截止到2019年底,鹤峰县茶园面积37.2万亩,其中国内有机认证(含转换)面积10.66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转换面积3073亩,分布9个乡镇,认证企业52家,茶叶产量达3.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综合产值35亿元,预计今年茶叶产量3.7万吨,农业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37亿元。茶叶全域有机示范稳步推进,有力的推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鹤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茶产业作为该县的第一产业、农民增收的第一财源、产业扶贫的第一抓手,坚定不移走茶叶全域有机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生态、含硒”自然生态环境的核心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鹤峰生态有机茶”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努力增加茶农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早日脱贫致富,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全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成长,重点支持小型茶叶企业(厂家)通过联合、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抱团发展,积极引导扶持一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
加强科技支撑,继续加强与中茶所、省农科院等单位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中茶所武陵山地区(鹤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用,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和新模式。办好鹤峰“人才超市”,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育地方茶叶科技专家、地方特色工匠和新型职业农民。
融合发展方面,发展立体茶业,树立喝茶、饮(料)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的理念,让“一叶”变“大业”, “一叶”促“百业”。重点做好茶产业与工业、硒产业、旅游业、信息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五个结合”,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鹤峰县内茶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自营出口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19,SC认证企业34家,与广东茶商、闽商、浙商合作开发达3家以上,“鹤峰茶”公用品牌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鹤峰茶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出口亚洲、非洲及欧洲的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茶类生产,名优茶与大宗茶并存、内销茶与外销茶并重的产品格局。
鹤峰因茶而美、因茶而富、因茶而兴。而今,茶产业已走过历史的沉淀,缕缕茶香势必在新态势下愈发得醇厚鲜香,开创鹤峰扶贫产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