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归巢”

金钟村旧貌换新颜。 ( 廖原  陈欢 摄)

湄坪村箬叶扶贫车间内一片繁忙。 (廖原  陈欢 摄)


“几年没回来了,家乡变化非常大,路变好了,房子也越修越漂亮。作为一名在外的五里人,很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5月26日,鹤峰县五里乡水泉村村民唐典球对家乡的巨变由衷感慨,决定留在家乡发展茶叶产业。

这只是五里乡人才“回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乡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实施“乡村人才回引”计划,着力把一大批熟悉农村、愿意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引回来、用起来、留下来,鼓励并引导返乡人员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带领村民稳步增收。

30岁的“兵支书”:靠得住

“为了带领我们村发展,何书记可没少付出。”说起金钟村党支部书记何施强,村民个个赞不绝口。

何施强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34岁,大专文凭。几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敢挑重担、勇当先锋的信念。

2018年10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被选派到金钟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优化后,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金钟村辖7个村民小组1410人,曾经是五里乡有名的“问题村”“难管村”“矛盾频发村”。

刚到村任职时,村民对这个3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不信任,认为他干不了多久就会走。但这位“兵支书”雷厉风行,通过前期1个月逐户摸排,全面掌握村情后迅速开展工作,一干就是4年。

4年间,他带领村“两委”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争取资金400余万元改善道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硬化入户路13.2公里,整修扩建道路10公里,新建水池6口,村民用水、用电得到保障,出行难题得到解决,村民纷纷夸他“靠得住”。

如今的金钟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乡风和谐、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让老百姓更富,让村子更美。”今年,在何施强案头的记事本上,又定下了新的“作战”计划。

80后小伙收箬叶:稳致富

端午节即将来临,正是箬叶销售旺季,位于五里村的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箬叶扶贫车间弥漫着箬叶的清香,工人们严格按照生产工序操作,忙着挑选、修剪、清洗、包装箬叶,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杨年华是个80后,是该公司的负责人。2008年大专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做起了箬叶生意,一干就是10余年。

“回来后边学边做,政府、银行等也给了很多支持,从一开始的小作坊慢慢成长为规上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杨年华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人人羡慕的致富能手。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出口东南亚国家。

公司还在五里村和湄坪村建起了两个箬叶扶贫车间,年销售箬叶2000余吨,收入超过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

今年62岁的曾庚秀是五里村二组人,平日里主要在家带孙子。听说村里的扶贫车间缺人手,工作内容主要是分拣箬叶,工作容易上手,手脚灵巧的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工作不是很辛苦,忙的时候每月能收入五六千元,我很满意。”她笑着说道。

如今,杨年华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动更多青年在家乡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过上好日子。

乡村振兴路上,杨年华将显身手,带领村民再打胜仗、再创新绩。

高材生返乡执教:铺好路

他钻研教学、探索课改、勤勉教学、更新理念,努力做到“学高为师”;他穿梭在校园,驻足三尺讲台,用爱培育青春花朵……五里乡中心学校教师余铭,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孩子铺就光明未来路。

7年前,大学毕业后的余铭并未像其他同学一样到大城市去发展,而是回到老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经历过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他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孩子能走出深山,建设和改变家乡。

拿起书本他是老师,放下书本他像父母一样爱护学生。

2020年疫情好转后,学生纷纷返校复课,他离开年幼的孩子、年长的父母,吃住在学校,全身心陪伴学生。

每天除了给学生测量体温,做好疫情防护措施,他还要钻研教材、撰写教案、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为的是把学生延误的学业补回来,同时还要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7年的教育生涯中,余铭始终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理念,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他多次执教县级观摩课、优质课,先后荣获鹤峰县“物理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称号。

“每次看见学生有进步,我都觉得特别庆幸。自己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教学,这非常有意义。”余铭感慨。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乡共引回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在外经商人员等30余名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其中有11人进入村“两委”、9人进入村后备干部队伍。

大雁归乡,还需“路标”。

下一步,五里乡将建立人才信息库,依托人才信息库、流动党支部、商会等,定期与在外人才进行交流,打好“乡情牌”,选出“潜力股”,引回“新乡贤”。

(记者 廖原 通讯员 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