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鹤峰:万千气象满眼新

从土操场、炭炉子,到平整的塑胶运动场、冬暖夏凉的空调;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网络化教学……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鹤峰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育内涵逐渐丰富,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全力打造高颜值校园

近日,走进鹤峰县行知幼儿园,郁郁葱葱的校园、丰富的墙壁文化、宽阔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映入眼帘,老师与孩子们友爱互动,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在这样高颜值的园内学习,家长很放心。”行知幼儿园学生家长说。

行知幼儿园是鹤峰县城内唯一一所公办园,占地面积4476平方米,总投资2609万余元,现有14个教学班558人,教学区、游戏区、就餐区、就寝区等区域功能明确。

“过去,学校条件有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新学校建成后,各种生活学习设施应有尽有。”行知幼儿园园长印美菊是容美民族幼儿园成长为行知幼儿园的见证者。

如今,鹤峰县40所中小学校、30所幼儿园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加大投入,标准塑胶跑道、音乐教室、录播教室等一应俱全,校园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消除了大班额后,55人的标准班不仅在师资、教学、硬件设备上有了全面提升,教室也更加宽敞,还有多媒体、平板助教,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鹤峰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徐达全表示。

2020年起,该县教育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4亿余元,对县内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提档升级——装备中小学校多媒体远程教学、电子白板、实验室仪器、呼叫报警系统等;更新课桌椅、餐桌椅,受益学生2万余人。

“对山区孩子来说,读书是他们走出大山的重要路径,必须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在‘有学上’的基础上满足他们‘上好学’的需求。”鹤峰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22年,鹤峰县新建改扩建学校50余所,总投入4.5亿元,增加学位4000余个。

全心培养高素质队伍

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首要动力。近年来,鹤峰县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为主导,以县管校聘为主抓手,在教师队伍管理上不断树典型、立榜样,培养了陈若竹、张法英、王晓冰等一批优秀教师。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进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马家希望小学,书声琅琅满校园。

马家希望小学是一所仅有25名教师、202名学生的乡村学校,却承载了陈若竹的乡愁。

2010年,武汉姑娘陈若竹来到这里支教。12年来,她创新教学方法,孩子们成绩不断进步;开设兴趣班,帮孩子们打开视野。

“我的乡村教育梦想正在这里不断生根、发芽。”陈若竹说。

为充实教师队伍,鹤峰将人才引进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在考核、人事、奖励等政策上积极支持,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同时,在教师培养上,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示范作用,通过“青蓝计划”、师徒结对模式,为教师们搭建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平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目前,该县义务教育阶段33所学校1264人参加“县管校聘”,覆盖率100%。2021年,累计培训教师1008人次。

全面丰富高内涵课堂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鹤峰县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立体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去年,同学的创客作品获奖,我非常羡慕。今年我也要在创客教室研究人工智能,争取能有一项参赛作品。”鹤峰县燕子镇民族中心学校602班学生李则悌说。

“这些向日葵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收获了,我感到自豪。”收获向日葵后,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603班秦梦瑶高兴地说。

为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开设蔬菜种植课程,根据各年级年龄特点、时令季节、基地实际情况,落实教学课时。

根据“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原则,鹤峰县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将柳子戏、肉连响、霸王鞭、渔鼓筒、摆手舞、扎染等特色文化融入大课间、少年宫、课后托管项目。通过特色课堂、教育传习、体验互动和交流展演,推动非遗项目与特色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热爱中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孩子们丰富的收获感、家长们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十年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展望未来,鹤峰教育正风帆劲起、载梦远航。


(作者:刘丽华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