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买卖,当地人俗称“赶场”,也叫做“赶集”。每个地方“赶场”的时间都不一样,近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白果坪)的集市火热开市,群众纷纷加入“赶场大军”。
11月20日,走马镇白果村青龙街边上的集市上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摊主前来摆摊。凌晨六点多,集市上的摊点就有序地一字排开。场地虽不大,但各类物品应有尽有。置身其间,每一处摊位所卖之物各不相同,只见生熟肉制品、时蔬干货、服装鞋帽、农机农具等货物一应俱全。
早上8点,这里已是人头攒动、热闹十足。置身其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说笑声不绝于耳,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对于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赶集”既是他们的“双十一”,也承载着周边村落的大型活动。今天,随着人口的移民搬迁、网络购物与大型商超的兴起,“赶过集”的孩子越来越少,“赶集”好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们并没有在城市消失,相反,却好像是现代文明缝隙中一个神秘的结界。这里恰是烟火气最足的地方,足得仿佛岁月不曾在这里奔流。一些关于“赶集”的小事波澜不惊,却既真实又深刻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赶集”不仅仅是一场买卖,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社交方式。老一辈人常说,逛集市是“去看看人,看看热闹”。在集市上,你会看到不买什么,专程来逛集的人;会看到老人们相约逛集,手捧着手话家常;会看到摊贩与顾客相视一笑,还有两个逛集市时相遇的熟人站在街上聊上好大一阵。伴随着食物的飘香,升腾起的是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人情,觅得的是一份温暖与自得。
曾经白果坪的“赶集”为每个月的1、4、7日,但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逐渐转为集镇购物,“赶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地,人老了,“赶集”也就少了。时至今日,白果村的“赶集”仍固定在每月的10、20、30日持续,维持着人间烟火气。
自然生长的“赶集”文化,让这里的附近性变得异常旺盛,也吸引来了周边各村的人。“赶集”将平时古朴的传统融进每一天的最初时刻,人们迅疾而泼辣地一下子跨过梦乡,推上小车,把自己撞进朗朗晨光中。他们脚下的路,从最久长最亲厚的那一处开始,由自己一步步“赶”出来。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赶集”,是一场在共同的观念缔造下,跨越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没有网络购物、交通不便的年代,不少地方会按照农历,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买卖生活用品。约定俗成,心口相传。人们相聚于此,便是延续至今的“赶集”的源头。
今天,每个集市都依然在演绎属于自己的鲜活故事,这一抹承载着柴米油盐与生活希冀的烟火气,仍然在每一座城市中,为繁忙的旅人提供着温暖的栖所。“赶集”文化,还将在乡土社会里盘根错节地扎根,继续古朴,继续流淌,继续火热。
来源:云上鹤峰 通讯员:吴金林
一审:徐宁 二审:向丽莉 三审:伍洋